文章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bet365国内 > 宣传工作 > 民族团结
克拉玛依:融情教育奏响油城和谐乐章
发布时间:2016-08-01    文章来源: 克拉玛依文明网  

   “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

  一下课,同学来到操场在一起做起了编花篮游戏,有汉族学生、哈萨克族学生、回族学生、维吾尔族学生……

  他们围成圈,你的腿搭着我的腿,我的腿搭着他的腿,跳着、唱着……

  这是克拉玛依市第十五小学校园里的一幕场景,操场上回荡着各族学生的欢声笑语,大家其乐融融。

 

融情乐章序曲:从“心”做起,促进活动

  要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目标,要从娃娃抓起,更离不开融情活动的助力。融情重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的基础上,确立主导、谋求共识,建立统一的价值体系,使青少年形成共同的愿望、理想、追求。从“心”做起,融情在于努力实现各族师生发自内心的包容和融合。

  融情教育让小伙伴从单纯朴素的交往中累加的情感,在各自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内心,这种一起经历、循序渐进的感情是不易为外界因素所改变和动摇的,这种融情必然会从校园的点滴辐射到家庭,并最终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第十中学校长张伟介绍,我们学校是一所承办新疆内初班的学校,90%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成分多样。我校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画一幅民族风情画,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做一件民族工艺作品”的系列活动,通过将刺绣、蜡染、弹唱、歌舞、民间工艺等引入课堂,将民族体育和民族艺术纳入运动会、艺术节,以此促进了广大学生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包容,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和谐,也提升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多年来,克拉玛依市立足本地双语教育发展实际,充分调研论证,大胆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克拉玛依双语教育发展的创新之路。

 

融情乐章奏鸣曲:实践探索,试点先行

  改革往往都是异常艰难,必须要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政府高位推动,部门合作联动,融情教育试点先行。

  在2014年秋季开学工作会议上,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局长彭建伟表示: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双语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关键。在全市中小学推进民汉融情教育,将助推克拉玛依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民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培养民汉兼通、德才兼备的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有利于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为确保中小学融情教育工作高质高效进行,20147月,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克拉玛依市双语教育推进工作实施方案》,统一规划部署。方案中提出在克区和白区试点实施融情教育。克拉玛依区、白碱滩区区委、区政府以及市区两级分别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中小学融情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区为主、市区合力、部门协调、多元一体”的工作机制,对推进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为积极稳妥推进融情教育,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总体思路,将为在全区所有学校推行融情教育奠定基础。

  克拉玛依区选取4所小学一年级率先实行融情教育;白碱滩区在全区4所小学一年级整体实行融情教育工作;独山子区利用周末时间,针对幼儿园大班孩子开设强化汉语课,并对汉语水平较弱的幼儿开设汉语强化班,确保融情教育幼小有效衔接。

  南湖小学校长李志慧回忆说,2014年南湖小学被确定为试点学校,新招入一年级学生一百四十余人,其中31人为少数民族学生,被分配至4个班级,与汉族学生一同学习。为让孩子们尽快适应融情教育及小学生活,让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友谊,在新学期伊始,我校一年级各班推出了“交朋友周”主题活动。班级内,新入学的孩子们要通过自我介绍互相结识,随后,通过互换礼物及一系列的游戏,孩子们在短短两周内就“打成了一片”。

  融情教育在全市8所小学试点,揭开了克拉玛依双语教育崭新的一页。

 

融情乐章变奏曲:多措并举,转变观念

  一场深刻的双语教育变革在我市拉开帷幕。教育牵着民生,一时间教育改革成为克拉玛依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然而推进融情教育并非一帆风顺。

  教育关乎到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为了提高对这项改革举措重要性的认识,最大限度赢得家长、学生和老师的支持,克拉玛依统一制定了《克拉玛依市深化双语教育改革、实施融情教育宣传手册》。

  各区组成联合工作组,走进社区、企业、家庭,平面媒体、网络、微信和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分层次、分步骤从政策解读、课程设置、教师配备、实施路径及意义等多进行宣传,为家长解疑释惑,加深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融情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第十九小学二年级1班学生家长肉克也木玉素浦江说:“听说了新教育模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家长有点担心,孩子能不能听懂汉语课程,万一他听不懂,怎么办?”

  像这样的家长并不在少数,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让每一名孩子都能入学,各区进行入户走访,一对一的政策解读,八千余份宣传单、六千余份入学意愿调查表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小学组织了“家长进校园”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全面了解融情教育,并感受孩子成长的变化。有位家长表示,参加完学校组织的“家长进校园”活动后,解开了我心中的顾虑,我很高兴孩子能接受到这样好的教育。

  语言是各民族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架起彼此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每天早上第五小学门口都有维吾尔族老师值班,看到值班老师,汉语言学生用熟练的维吾尔口语向老师打招呼,显得格外亲切。

  克拉玛依区教育局副局长李军介绍,这得益于学校每周为汉语言学生开设的维吾尔口语必修课。克拉玛依区开展融情教育的小学,每周都为汉语言学生开设一节维吾尔语口语必修课,为师生提供更多语言互学、情感交流机会。

  突破语言障碍是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各区为试点学校安排专职课程援助教师,通过随班听课、观察谈心、个别辅导的方式为汉语水平弱、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民语言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及课程辅导,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

  为保证融情教育的顺利开展,市教育局精心设计了课程实施方案,保证了少数民族学生每周开设五节维语文课,选拔出担任维语文、维吾尔口语及援助课程的教师,并为试点学校配齐中层领导。

  此外,克拉玛依区教育局还组织教研员深入试点学校跟班听课,指导教学,组织教师学习、培训,研究教材、指导援助课程教师辅导学生,并通过学校、教师、社区和“访惠聚”工作组进行引导宣传。

 

融情乐章回旋曲:交流互学,加深情谊

  只有突破固守的藩篱,才能让各族学生彼此走进心灵,学习互鉴,交流融合,汇聚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精髓的滋养,让民族团结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学生的内心。

  全市将情感融合的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让各族青少年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缔造了互帮、互学、互助的和谐氛围。

  第八小学的一位家长欣喜地谈到孩子的变化:“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孩子回家来都会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讲给我们听,我们发现孩子们在说到班里的同学时,根本没有民汉之分,对于他们来说,所有的同学都是一样的,他们的口中的好朋友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我想这种不分民族的同学情谊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心里。”

  各学校广泛开展了民汉师生结对子活动,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进行相互学习、交流和帮助组织一年级的民汉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汉族孩子用维吾尔语演出,维吾尔族孩子用汉语演出,增进了民汉孩子之间的交流与共融,建立起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对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融情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有利于更好地汲取、接受主流文化、现代科技文化等多元文化,有利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扬。”克拉玛依区教育局局长李京说。

  第十九小学二年级1班学生家长肉克也木·玉素浦江说,自从孩子上学后,我就发现这种教育模式特别适合孩子们全面发展。我家孩子自从一年级开始,就特别喜欢上学,还参加了很多文艺活动,学习成绩也很优异。

  只有改革是理性、温和、渐进式的,改革的风险就会降到最低。

  融情教育从家长的不接受到接受,从不理解到比较满意,从心存疑虑到顾虑打消,各项工作初见成效。并得到了少数民族家长逐步认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这样的共识:融情教育惠及了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对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将会是终身受益的事。

 

融情乐章高潮:深入推进,实践检验

  2015年秋季,又是一年开学季。全市39所中小学起始年级的各族学生怀揣着梦想走进校园。在今后的校园生活里,他们将朝夕相伴,一起上学、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中互帮、互助、互相影响、相伴成长。融情教育在全市中小学蓬勃开展,全面铺开,各族学生深入交流、亲如一家,深深影响了在油城成长的各族青少年。

  融情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政治性、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在全面铺开的起步之初,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立即行动,密集组织开展专项调研,深入教育教学一线,研究制定了十二项建议措施,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

  去年12月的一天下午7时许,在第三小学的教室里,援助老师在手把手教孩子写作业,陪读的家长站在教室后门,专注地往里面看。看到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作业,家长的内心一扫之前的焦虑,对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

  第三小学的数学老师感叹孩子的变化:我上课很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课堂氛围活泼轻松,学生之间交流很频繁,关系也很和谐。和刚开学比,少数民族孩子的行为习惯、汉语表达能力、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

  去年9月,市教育局在全市多所中学初一年级开始实施“分层教学、选课走班”教学模式。

  阿依古丽·麦麦提是第六中学初一年级3个民语言班的汉语教师,同时还是16个学生的导师。在这16名学生中,有6名汉族、5名维吾尔族、5名哈萨克族,是名副其实的融情“大家庭”。她与这些孩子相识于新生开学前的军训,当时随意组合的几个孩子分配在阿依古丽的小组,短暂的军训结束了,孩子们再也不愿离开她了。

  当第六中学让新生在网上自由选择导师时,孩子们齐刷刷地选择了阿依古丽。每天下午答疑时间,这些孩子就会到阿依古丽的教室上自习。他们做作业,老师对他们所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完成下一周的学习规划。在教室,常常能看到学生们围成一个圆,阿依古丽站在圈内,把圆圆的大馕掰成一块块分给学生们吃,民汉孩子同吃一个馕的场景温馨、自然。过去,民汉分班上课时,这样的情景是不可能出现的。

  教育转型变革后,民族团结融合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悄然萌发。阿依古丽习惯性地把她的学生叫“小天使”,她经常对学生们说:“不管你们是什么民族的学生,都是我的孩子,都是一家人。”

  “第十三中学是一所白碱滩区属民汉合校。2015年秋季,我校在新初一学部实施‘分层教学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学校取消行政班,各族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第十三中学校长李锦强说。

  第十三中学初一年级学生阿恩沙尔进入中学后,根据初一学部“分层教学选课走班”授课的特点,交了3个汉族学习伙伴,她们互帮互助,一起解决难题,阿恩沙尔在空闲时教他们维语,哈语,跳民族舞蹈等,在学习交流好伙伴的帮助下,她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克拉玛依各中学“分层教学选课走班”的实施,将融情教育推向深入,未来几年将逐步实现中小学融情教育的无缝衔接。

 

融情乐章尾声:创新路径,和谐成长

  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开展融情教育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最佳土壤,实现了由民汉合校到融情合班的关键性突破,各民族嵌入式的结构在校园里落地生根,民汉学生同在一个教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相互交流学习,真正让各族青少年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

  这对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推进新疆乃至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论证。

  融情从娃娃抓起,融心从校园开始,民族团结的乐章已经在美丽的戈壁明珠奏响,回旋悠长。

 



“克拉玛依党建”微信二维码


[责任编辑:宣传部]
 

主管:中共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公司委员会组织部
主办:克拉玛依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
投稿邮箱:dydjzx@qq.com 联系电话:0990-6231305
 
 新ICP备05003780号